close

寫在前面:

這是我最近在看的一些文章,從張麗卿老師的網站完整轉貼過來,也附有原文的連結

 

主要是做重點整理,還有方便自己需要時翻看的。

 

內容實在是有點難理解呀,所以正在努力研讀,希望對之後選購一些保養品時有所幫助

 

同時邱品齊醫師其實說過,瞭解了成分也並非瞭解一切,因為還有產品製程的問題

 

只能說成分是瞭解的第一步,如果連成分組成都不OK,那更遑論其他了。

 

畢竟自己學著看成分最可靠,不要花大錢買了產品,卻因為使用的順序或產品的組合重複而得不到良好的效果

 

也可以避免被廠商唬了,最明顯的就是廠商說『我們OOO產品不含酒精,是YYYZZZ...』

 

但一看ALCOHOL就清楚地標在成分表上,這時就知道問題出在哪了~

 

我不是說含酒精不好喔,重點是說這是一種判別的方法,可以大略判別產品、有時還可以判別廠商是否誠實。

(順便推薦一個查詢保養品成分的網站:http://www.cosdna.com/cht/stuff.php

 

總共有六篇文章,跟我一樣好奇保養品成分深入知識的人,有空可以看看喔。

建議在腦袋比較清楚的時候看、或多看幾次

不然一堆大分子、小分子,還有比較專業艱澀的詞句,看了真的會頭昏腦脹我暈.gif

 

紅色畫線字體則是我標記的重點,也可以參考!

 

以下就是老師的原文,點標題可以連到老師的本文~


「有限的保養預算,有效的保養效果。」之一


日前,與一位價位不低的P品牌老闆聊天分享,她多次的「抱怨」產品的品項太少(臉部保養品,總共18項),不好操作。

 

另外一個高價位S品牌主管表示,貴婦們一次同時在臉上擦三瓶不同功能訴求的精華液(美白、活膚、抗老除皺),

該如何指導塗擦的先後順序比較有效?

 

知名N沙龍體系的產品訓練主管表示,教導顧客使用保養品,完整的順序,大概要八瓶跑不掉,這還不包括特別保養的面膜、安瓶等類保養品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當我在推廣簡單有效保養理念與方法的同時,事實上,商業化的保養話術,是教導消費者繁複多重的保養流程,分門類別的保養品項的。

 

有人問我用不用化妝水?也有人問我敷不敷臉?有人問我保養用幾瓶?當然還有讀者學生更好奇我用什麼品牌?

 

我常答非所問,讓人有點失望。因為我知道這些答案,無法幫助讀者/網友長見識,不具協助價值,頂多只是滿足大家的好奇。真要說、要寫、要出書,就談些有建設性的,才不負大家的期待。

 

保養不分「貴賤」,貴婦雖有錢買很多、買很貴的保養品,但「錢」不一定能買到美麗。保養品這檔事更是如此。

 

老師較崇尚有效率的保養,而這往往會跟「品項簡單」「步驟簡易」劃上等號。

更有甚者,好像是在教導大家「縮衣節食的保養法」。先聲明,我不是在推廣「小氣省錢保養法」,

我推廣的是「降低肌膚問題的健康保養法」。

 

皮膚的角質層薄到談不上厚度,整個表皮層也只有0.01~0.02公分的厚度。

洗完臉,絕對潔淨的臉,可以「吸附」的保養品的「量」是非常有限的

 

當我們擦到皮膚上的保養品,可以用自己的指甲滑過臉部「摳到」可感的「過剩保養品」,

那表示,您已經在做「堆積垃圾」的無意義保養工作了。除非是面膜或特別的保養情況,

否則這些過剩的保養品,除了堆積在皮膚上,利用不著之外,還有氧化酸敗,悶住毛孔汗孔的機會,使皮膚因為不透氣而反而不健康。

 

所以,選擇保養品,跟選擇對健康有益的食物一樣,貴在精準,而不在多。

當洗完臉時,皮膚「吸納量」最大的時候,選擇「最最想要」「最最需要」的保養品來優先使用才是對的。

太貪心,一次想擦很多瓶的,就要把每一瓶的用量大大的縮水。

大原則是,當心滿意足的擦完所有保養品項,十分鐘之後,皮膚不能摳出「多餘保養品」。這才是保養品的「最適總用量」喔!


 

「有限的保養預算,有效的保養效果。」之二


----水嫩健康肌的有效保養法----

 

  合理的保養,一次應該擦幾瓶?這當然沒有標準答案。所以,得回頭來想,自己想要達成的保養效果是什麼?

 

有人不貪心,能確實「保濕」就好。

 

保濕,皮膚需要水性保濕成分來幫忙抓水。油性保濕成分來防止水分散失。

 

對皮膚再好一點,給皮膚(活的角質細胞)一些強健修復的營養~

胺基酸、不飽和脂肪酸、膽固醇、磷脂質、維生素、礦物元素、抗氧化物。就足夠、美呆了。

 

OK,整理一下。創造水嫩健康肌膚的需求菜單如下:

 

補充水分 a 剛洗完臉,水分最多。

 

抓住水分 a 小分子保濕劑,像是甘油、丙二醇、海藻糖、天然保濕因子等。

大分子保濕劑,像是玻尿酸、納豆萃取(γ-PGA)、取自各種     不同來源黏多醣類(蝸牛、蘆薈、菇菌類、動物植物等等)

 

鎖住水分 a 油脂膜。可以是小分子的植物油(植物油分子量500以下)。

可以是密封性高的礦物油。可以是滑順性佳的矽膜(Silicones)。可以是親膚性高的類皮脂膜(三酸甘油脂、Ceramide的組合)

 

細胞養分 a 小分子養分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水性養分(胺基酸、酵母萃取、維生素、礦物元素、抗氧化物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油性養分(磷脂質、膽固醇、不飽和脂肪酸、維生素、抗氧化物)

 

接下來,整理要用幾瓶完成?

 

化妝水=可以同時照顧到補充水分、抓住水分的小分子保濕劑、細胞養分的水性

養分。(典型商品:SKII青春露、DHC 櫻桃果明C化粧水)

 

精華液=較能夠照顧到抓住水分的大分子保濕劑 (典型商品:Dr.Wu保濕精華、瑞昇r-PGA 複方高效保濕精華液)

乳霜類=較能照顧到細胞養分的油性養分。與鎖住水分油脂膜的提供。(典型商品:FANCL翡藍媞滋潤保濕乳液、嬌蘭超時空水合彈力保

濕水凝乳、歐蘇丹蠟菊活膚極緻修復霜、DMS 角質修護乳)

 

所以,洗完臉,最多三瓶(化妝水+精華液+乳霜)就是完整的保養了。

當然,還可以再精簡。

譬如,選擇的乳霜類,已囊括精華液需要的大分子保濕劑,那麼,就可以精省成化妝水+乳霜兩瓶完成保養步驟。

 

而如果,妳只有使用「一瓶」的機會或打算(預算)。

那麼夏天(濕度高時),選擇化妝水。

冬天(氣溫低時),選擇乳霜。(典型商品:資生堂盼麗風姿精緻潤澤乳霜)

 

最後,塗擦量原則,擦完所有保養品項,十分鐘之後,皮膚不能摳出「多餘保養品」。


 

「有限的保養預算,有效的保養效果。」之三


----水嫩美白肌的有效保養法----

  白皙,台灣女性夢寐難求。美白&保濕,更是絕大多數保養族,認知上必須「同步」照顧到的保養要素。

 

  兩者拆開來看,台灣的美白、保濕保養品,各佔市場三分之一比例的天下。想當然,把「美白+保濕」,就交集出最大的需求大餅。

 

   「想要美白,肌膚保濕工作一定要做好」有沒有錯?當然行得通、說得過。

 

但是,這並不等於把美白成分與保濕成分,混在同一瓶保養品中,同步捈在皮膚上。

 

坦白一點說,一瓶「強調高效美白+高效保濕」的美白保濕精華,是不值得欣賞與鍾愛的。

 

    美白成分,不用懷疑,分子都不大,比較沮喪的是,有效的美白成分,多數是水溶性的,油溶性的不多。

 

所以,借重「載體」、水類保養品來添加高劑量的美白成分是必然的作法。

 

所以,美白安瓶、美白精華液、美白面膜等,都是美白保養品的主力商品。

 

    而當水性、小分子的美白精華,加上大分子高保濕抓水效果的玻尿酸或高稠度的高分子膠,

 

而成就出一瓶「濃稠」的美白保濕精華時。搽在臉上,美白成分重重受困難解高分子網的束縛,

 

是難有好機會順利接觸到角質層,通過角質層,去「找尋」黑色素的源頭的。

 

    想要「美白保濕」,不是無法達成。而是必須分前後「運作」。

 

美白精華、美白化妝水、美白安瓶等,不宜選擇那些強調含有大分子保濕成分者。

 

除了不宜選擇跟玻尿酸、幾丁質、納豆萃取(γ-PGA)、黏多醣體等大分子保濕劑為伍的精華液之外,

也不宜選擇一瓶濃稠、擦了會搓出屑屑的高分子膠美白精華。

 

這些大分子,會明顯的阻礙美白成分的滲透機會,讓人自以為努力的在擦美白精華,但總是白不起來,

按不到效果。

 

    所以,順序上,要把含大分子的保濕精華液,放在美白成分之後使用。

也許是沒有稠度的美白安瓶,也許是低稠度的美白精華液,也許是美白化妝水,

 

擦上去之後,意猶未盡,再接著保濕精華。而若是想更簡單,保濕精華的價值,可以依附給乳霜。

也就是選擇的乳霜,可以是較具保濕效果者即可。

 

最後,塗擦原則,想要白,美白主力就不要跟高保濕品項同一瓶,先擦美白,後擦保濕,才能同時美白又保濕。

同一瓶美白保濕品,是犧牲美白,只有保濕價值喔。


 

「有限的保養預算,有效的保養效果。」之四


-- 提早抗氧化,抗老比別人早一步 --

25歲以前,抗氧化等於抗老化。我在「我就是化妝品達人」書中,有個單元主題就針對抗氧化的重要性與陷阱迷思來談。

 

對年輕肌膚來說,除了清潔、保濕、防曬之外,還要來點「什麼保養」才不會老得比別人快呢?

 

答案當然是「抗氧化」。(足夠睡眠、營養、運動還是一定要的啦)。

 

抗氧化是不分年齡的全民保養運動,但不等於任何年齡的保養,只要堅持使用添加有抗氧化的成分,就可以比較不會老喔!

 

過於熟齡、肌膚出現老化表象的皮膚,還是得加碼保養養分,才有辦法「維持一定的肌膚品質」。(這後面再另闢主題來談囉)

 

談談抗氧化保養吧!「抗氧化」是這幾年各大保養品牌強力「放送」的保養概念。

 

各式各樣的抗氧化成分,傾巢而出,Q10、艾地本、大豆異黃酮、各式各樣的植物水果多酚OPC、茄紅素、蝦紅素、…

打的維他命C、維他命E等傳統的抗氧化成分,毫無招架之力。

 

享受一塊蝦紅素面膜、噴上葡萄子活力抗氧噴霧、敷上一層厚厚的白毫銀針凍膜,將皮膚中作怪的自由基趕盡殺絕,

讓皮膚健康有活力….,這樣的「真切期待」多麼讓人心動,多麼讓人覺得非用不可!

 

雖說,現代保養,一定要抗氧化就對了!但是,你對抗氧化、抗自由基,瞭解多少?

如果搞不清楚,那麼又如何確定抗氧化的期待實現了多少呢?

 

  抗氧化保養要完整~得「種類多元」「油性水性兼顧」。

 

  種類多元,是指類別要不同。譬如,茄紅素、蝦紅素、胡蘿蔔素,都屬於類湖蘿蔔素家族,他們的抗氧化機轉是相似的。

 

選擇這樣的種類多元,就有點多餘。譬如多酚類的前花青素(OPCs),葡萄、紅酒等,也是相似機轉。

 

艾地本、Q10相似。白茶、綠茶相似。選擇太多相似,對皮膚或體內常遇到的五種不同型態的自由基,就無法發揮全面圍剿的效果。

 

  油水兼顧。不是告訴你要用化妝水或高油度乳霜的意思喔!是指抗氧化成分,應該有油溶性的,也得有水溶性的。

 

水溶性的像是OPCs、白茶綠茶、維他命C。油溶性的像是維他命E、Q10、艾地本、類湖蘿蔔素家族。

 

  油性抗氧化劑,才能確實做好細胞膜、脂肪等油性組織的守門把關工作。

 

而水性抗氧化劑,則負責細胞與細胞間組織液、皮膚內水性物質的自由基捕捉工作。

 

沒有「全面」的抗氧化概念,而只用一兩種抗氧化物質,即使稱濃度再高、

即使聲稱抗氧化功效是維他命C的100倍、維他命E的1000倍,都是沒有意義的。

 

網友可以找找看,你屬意的抗氧化產品,貼上來,老師看看一起來分享,這產品的「抗氧化」大傘,夠不夠確實如何?

為了尊重商機,請不要公開產品的品牌喔!


 

「有限的保養預算,有效的保養效果。」之五


----[先水後乳]或[先乳後水]----

    這兩年「滲透乳」「前導液」的概念開始流行。消費者開始被教導~「想要有更好的吸收效果,打通吸收管道是必要的工程」。

而以往,這種工程,主要指「去角質」,現今,這種工程,主要指「滲透助劑」。

 

當然品牌不會以「滲透助劑」這麼化學,聽起來那麼不護膚+有風險的字眼來引導其存在的價值性,

「前導液」、「滲透乳」、「美容精」等字眼舒服好聽多了。

 

而究竟需不需要「多此一舉」?關鍵還在產品的配方設計上。

 

選擇一瓶已經「融入滲透助劑概念的精華液」使用,當然就不需分兩段式完成。

 

前導液的概念,主要還是協助水性活性物通過角質層障礙。所以,嚴格說,先擦前導液,

不如直接把前導液跟高機能性的水性活膚液混合後一起擦,效果上反而比較出色。

 

若只知先擦前導液,接著就擦上玻尿酸等大分子,那還是擋住去路。

   

    幾個品牌強調「先乳後水」,其概念也在於先平整角質層,讓角質層「覆蓋」上極薄的乳液

(透過乳化劑的協助,使角質層拒水性降低),使有利於物質的穿透。

 

    理論上與實際上,這都是可行且可以認同的作法,但實際使用上的問題就發生了….。

 

    對油性肌或不缺脂的肌膚來說,先打上一層乳液,毛孔汗孔就會先堆積一些油性基質,

相對的水性成分要隨之「卡位」的份額就會減少。卡多卡少還不是問題(頂多浪費些沒吸收),

問題會發生在,油性肌膚多會因此而起紅疹(油脂/乳化劑阻塞過剩造成)。

所以,夏天「先乳後水」或先打底前導液,其實還是會有過悶皮膚不適的現象。

 

    「先水後乳」如何?就卡位順序來說,水性小分子先卡位,油分子隨之而到,過量溢出的部分是油性分子,

對一般人的肌膚來說(特別是夏天),會是比較健康可以接受的。

 

    很多人都問過:乳液是保養中需要的品項嗎?就質地與效能來說,乳液與面霜選擇其一就可以了。

但或許乳液流動性較佳,在「斟酌」用量上,若扮演的是先水後乳的助推角色,可以更精準更精省。


 

「有限的保養預算,有效的保養效果。」之六


----加強吸收,方法要對----

    今天上午與下午,分別在兩個集團上內訓課程,也剛好都提到坊間加強保養品吸收的一些方法。

(因為身體不適帶病上場,所以到下午已經很虛脫了呢!今天講了六個小時,也慶祝豬年收工!趁我現在精神還不錯,寫點東西。)

 

有些觀念,其實很基本,但就是容易被忽略。今天,跟網友聊一聊,妳也可能犯的錯。

(不論妳是單純的保養品使用者、化妝品業者或沙龍美容老師,我想這樣的[錯]應該避免。)

 

居家保養,很多人懂得用「超聲波美膚儀」,協助精華液類的高級保養品吸收。

據說,方式正確,可以大大增加吸收的比例。當然,方式不正確,就沒有效果了。

 

我曾在【我就是化妝品達人】書中,充分的介紹如何正確有效的使用超聲波美容儀。

但在寫這個單元的時候,沒有思考到相關的配套問題。

 

正確使用超聲波儀,操作完之後,「絕對不可以」洗臉,這件事是比較容易注意到的。

因為超聲波也只不過把精華液「推進去一些些」,妳得讓她留在皮膚上,慢慢滲透、吸收、利用。所以,「洗」就犯了「有效」的大忌。

 

而話說超聲波都把這些精華液「推」到哪裡去?除了角質縫隙塞滿滿的之外,比角質層縫隙有裝載力的毛孔與汗孔也會滿載。

 

接著,人類的本能要發揮了。在家裡,可能有人準備個「蒸臉器」開始對臉噴霧。

在沙龍裡,美容師會熱情的建議你去電熱烤箱或蒸汽室坐坐,好讓保養品更能深度吸收!

 

大家的思維,都落在促進皮膚血液循環、膚溫提升,更能有效吸收利用這些導入的精華。

 

但事實上,做完超聲波導入,或者簡單的在臉上擦上高機能的保養品,都不適合在短時間內,讓皮膚出汗出油。那等於是把所有保養成分都再度推到皮膚之外。

 

所以,妳應該選擇在蒸汽蒸臉時,順便去角質。蒸完臉後,擦上最好的保養品,這才是皮膚溫度最高、血液循環最好的時候。

 

所以,妳可以在做完精油油壓療程,去坐在三溫暖室促進代謝排汗。在三溫暖之後,做超聲波導入。而不是臉上身上擦一堆保養品的時候去蒸去烤。

 

那要多久之後才能去烤箱中享受呢?答案是,當天都不適合。

 

其實,這種情況,跟很熱的夏天擦保養品一樣,妳總會感嘆什麼都擦不上、什麼都留不住,

因為汗水、皮脂一直冒、一直把擦上去的東西推離開皮膚。所以,護膚完開始激烈運動也不適合。

凡是會造成大量流汗、出油的舉動,都是在將成分往外推啊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hiteElva 的頭像
    WhiteElva

    深白色。戀物

    WhiteEl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